文章目录
- 第一阶段:单体架构
- 第二阶段:垂直架构
- 第三阶段:使用缓存改善网站性能
- 第四阶段:使用服务集群改善网站并发处理能力
- 第五阶段:数据库读写分离
- 第六阶段:使用反向代理和CDN加速网站响应
- 第七阶段:使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 第八阶段:使用NoSQL和搜索引擎
- 第九阶段:业务拆分
- 第十阶段:分布式服务
第一阶段:单体架构
- 小型网站
- 应用程序、数据库、文件等所有资源都在一台服务器上
第二阶段:垂直架构
- 使用原因:
- 用户量增大导致性能变差
- 数据增加导致存储空间不足
- 策略:应用和数据分离,网站使用3台服务器
- 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逻辑,需要更快更强大的处理器速度
- 数据库服务器:需要快速磁盘检索和数据缓存,因此需要更快的磁盘和更大的内存
- 文件服务器:需要存储大量用户上传的文件,因此需要更大容量的硬盘
第三阶段:使用缓存改善网站性能
- 使用原因:
- 数据库压力太大导致访问延迟
- 大部分业务访问集中在一小部分数据上
- 方案一:本地缓存
- 优点:访问速度更快
- 缺点:受应用服务器内存限制,其缓存数据量有限,而且会出现和应用程序争用内存的情况。
- 方案二:远程分布式缓存
- 实现:使用集群的方式,部署大内存的服务器作为专门的缓存服务器
- 优点:在理论上做到不受内存容量限制的缓存服务
第四阶段:使用服务集群改善网站并发处理能力
- 使用原因:访问高峰期,应用服务器成为整个网站的瓶颈
- 策略:通过负载均衡使得应用服务器实现集群
第五阶段:数据库读写分离
- 使用原因:
- 网站达到一定规模后,数据库因为负载压力过高而成为网站的瓶颈
- 策略:在主从复制基础上的读写分离
第六阶段:使用反向代理和CDN加速网站响应
- 使用原因:由于区域的差别使得网络环境异常复杂,不同地区的用户访问网站时,速度差别也极大。
- 策略:使用CDN和反向代理
- 作用:
- 提高响应速度
- 降低服务器压力
- 基本原理:缓存
- CDN:部署在网络提供商的机房,使用户在请求网站服务时,可以从距离自己最近的网络提供商机房获取数据
- 反向代理:部署在网站的中心机房,当用户请求到达中心机房后,首先访问的服务器是反向代理服务器,如果反向代理服务器中缓存着用户请求的资源,就将其直接返回给用户
第七阶段:使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 分布式数据库
- 使用原因:
- 基于主从复制的读写分离不能满足持续增长的需求
- 它是网站数据库拆分的最后手段
- 单表数据规模非常庞大时才使用
- 否则,建议是业务分库
- 使用原因:
- 分布式文件系统:(没有什么要掌握的内容)
第八阶段:使用NoSQL和搜索引擎
- 使用原因:随着网站业务越来越复杂,对数据存储和检索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
- 作用:应用服务器通过一个统一数据访问模块访问各种数据,减轻应用程序管理诸多数据源的麻烦。
第九阶段:业务拆分
- 使用原因:大型网站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场景
- 策略:将整个网站业务分成不同的产品线,可分归不同的业务团队负责
第十阶段:分布式服务
- 使用原因:随着业务拆分越来越小,存储系统越来越庞大,应用系统的整体复杂度呈指数级增加,部署维护越来越困难
- 技术
- 共用的业务提取出来,独立部署
- 应用系统只需要管理用户界面
- 通过分布式服务调用共用业务服务完成具体业务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