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末领取揿针的视频教程跟直播讲解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肩周炎
【中医辨证】
肩周炎中医称之为漏肩风、锁肩风、肩凝症等,将肩周炎的一系列症状归纳为痹证的范畴,故又有肩痹、肩胛周痹等病名。
在中医古典医籍《素问·痹论》中有骨痹、筋痹、脉痹、皮痹等分类,认为其病因与风寒湿有关。
在《灵枢·贼风》篇中首次提出其发病与外伤关系密切,认为伤后恶血停聚于肌肉筋骨之间,气血运行不畅,易受风寒湿邪侵犯,恶血与外邪侵袭则发为痹证。
在隋唐时期,又进一步认识到其发病与劳伤气血不足有关。如《诸病源候论》载:“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机关,则使筋挛,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带伤筋骨,肩背疼痛”。指出了其与外伤有明确关系。至清代《医宗金鉴》总结了数千年来对肩臂痛的认识,指出肩背痛有经络气滞、气虚、血虚以及兼风、兼痰等证候。
【现代中医论述】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现代中医临床总结古人经验,认为其发病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及闪挫劳伤有关。若年老体虚肝肾精亏,气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血虚生痛,日久则筋骨衰颓,筋脉拘急而不用。若老年营卫虚弱,复因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血行不畅而脉络拘急疼痛,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则屈而不能伸,痿而不用。若外伤筋骨或劳累过度,筋脉受损,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日久筋脉失养,拘急不用。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揿针
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因形似揿钉(即图钉),故名揿钉型皮内针。是古代“静以久留”刺法的进一步发展。
揿针治疗属于现代工艺与古代针刺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手段,能在皮部进行温和和高频的刺激,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揿针治疗作用机理
激痛点针刺疗法的镇痛机制是通过刺激激痛点,释放内部压力,降低肌肉张力,促使激痛点的活性下降,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解除肌肉筋膜及肌小节的痉挛状态,修复损伤的肌肉和肌筋膜,从而发挥镇痛功效。
针刺激痛点能抑制大脑疼痛中枢,切断神经递质受体的传导,强化镇痛作用。所以,痛点是治疗肩周炎等经筋病的靶向性施术部位,针刺痛点能迅速缓解症状。
操作方法
患者取健侧卧位,医者以拇指滑动按压法在患侧肩关节及其周围寻找痛感最明显的4处痛点,以标记,然后用乙醇棉球对痛点皮肤进行消毒,将揿针从针板上取下,保持揿针针体垂直于穴位皮肤按入相应痛点刺入,压针尾数下以确保揿针针体全部刺入。
然后取下扇面离型纸,以拇指腹按压胶布,确保胶布与皮肤紧密粘合,并以胶布固定防止脱落。按此法依次完成其他痛点的针刺操作,8小时后取出揿针。每两天治疗1次。
注意事项
1、埋针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眼部、口腔及各种粘膜处禁用;关节处、红肿局部、皮肤化脓感染处、紫癜和瘢痕处,胸腹部均不宜埋针。皮肤过敏、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埋针。
2、禁止在未经消毒的部位埋针。
3、皮肤有明显可见的皮下血管的部位禁止埋针。
4、埋针后,要注意检查埋针处有无汗浸、皮肤发红等。如见发红、疼痛要及时检查,有感染现象立即取针。患者感觉刺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重埋或改用其他穴位。
👉[[CSDN大礼包:《揿针0基础入门教程、视频直播讲解福利》免费分享]](安全链接,放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