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指南
怎么把一个模糊的想法变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在高度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下,怎样验证创新想法是否有商业价值,还有怎么用较低的成本打造产品,并推向市场。作者为我们总结出3个有用的策略(测试方法)和几个关键步骤。是以用户为中心,站在用户的角度评估自己的业务,同时注重测试验证 。
明确要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并找到可获利的工作
有想法、想创业很容易,但想法值得转化成商业产品吗?关键要看你有没有帮用户解决问题
营销学有一个经典的案例:顾客不是想要一个电钻,他们还是想要一个钻孔,顾客去商店挑选电钻是要解决给墙壁钻孔的问题,钻孔是顾客想要完成的工作,而买电钻是完成这项工作的手段之一,如果想设计一款电钻,就要了解顾客是想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电钻的功能。又或者你根本不用想设计电钻,而思考是否有其他办法,能比电钻更容易操作,更省事的打孔
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解决,你要找可以获利的工作,也就是用户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买单。
这个问题最好是像被鲨鱼咬了那么严重,用户疼的睡不着觉,压力山大,这时候你拿出一个解决方案,用户马上就会掏钱,反之,如果你找到的问题只是被蚊子叮了一样,忍忍就过去了,那你的产品就没有商业价值了。有的创新者忽略了这点,总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或者从市场规模去看机会,却没有关注用户的喜好和需求,那么如何找到可获利的工作呢?最好是跟你的目标用户贴身观察,和他们聊天,亲身体验他们的难处,这样你对他们的痛点才会有最深刻的领悟。
在哥伦比亚很多低收入人群没有银行账户,一家大银行看中了这个机会,希望开发一个新服务,让这些都来银行开户,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调查之后他们才知道,面对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简易版本根本没人用。玛莎去银行就是为了取钱和汇款,而且他住的地方离银行很远,所以没想过要去开银行账户,而银行开发的简易版本并不能解决排队问题。重新开发了一款使用手机就能收付款的钱包,不用再到银行窗口排队了,结果这款手机钱包,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用户。
把问题转化成解决方案,分步骤开发,打造最小化卓越产品
第一阶段,测试理论原型
出几个理论原型,再用集体讨论或用户调研的方式进行测试,选出比较受欢迎的去开发,第一阶段完成以后,就进入第二阶段测试虚拟原型了。
第二阶段,测试虚拟原型
比如某公司要开发一个“语音转文字”的软件,他们是如何做模拟原型的呢?他们在一个房间里挂了一个白床单,床单的一边是客户在说话,床单的另一边是一位“笔录员”,他一边听客户说话,一边把文字打出来,投射到电脑上,这样客户一边说话,一边就看到自己的话出现在电脑上变成了文字。所以这里的模拟可以是用人工的方法,实现产品的核心功能,不需要真的投资把产品做出来。
第三阶段,测试只包含最核心功能的产品原型**,也叫作最小化可行原型。最终拿到市场上的,应该是一个卓越产品,卓越的意思是你的核心功能超出用户预期,引发用户的积极情绪。让他们禁不住说“太棒了”!
书里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家教育软件公司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原型,包含了20各功能,用户说愿意花2500美元买这个产品,但是这个价格软件公司根本就赚不到钱,于是,软件公司换了一个办法,他问用户:如果你的研发预算只有一百美元,会选哪些功能进行研发呢?用户选了三个功能,之后软件公司就用这三个功能,开发出了一个“最小化可行原型”,再给用户演示,令人惊奇的是用户居然支付12500美元愿意买这个产品,你看功能少了,开发简单了,用户愿意支付的钱却多了!功能越集中,用户的理解成本越低,他能据此很快判断产品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有人说,我产品功能很多,怎么筛选核心功能呢?作者建议,你把功能分成几组,每一组做一个“最小化产品原型”,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分别测试,这要比开发一个大而全的产品更容易获得反馈。走完这三阶段测试,你的产品已经定型了。这样逐步测试能及早发现不合理的功能,降低你得试错成本,同时作者还强调了,你的产品要给用户惊喜,你最终拿到市场上的,应该是一个卓越产品。
比如每个普通人都非常头疼报税,因为填写纳税表格实在是太麻烦了,一家财务软件公司就设计了一款手机软件,直接用手机把单据拍下来,经过处理,单据里的数据就自动填写到报税表格上了,一个用户高兴地给软件供公司打了五分!说自己一边约会一边就把税报了,这种惊喜的感觉,直接就秒杀了市场上其他同类软件,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第二步,在开发解决方案的阶段,不要一次到位,把完整的产品拿出来,而是要分阶段实现。最开始你可以只用几句话阐述一个理论原型,接着就用很低的人工成本模拟出虚拟原型,如果这两步都顺利,再打造只包含核心功能的“最小化可行原型”,有了“最小化可行原型”之后,还要注意,你的核心功能要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惊喜,这样你才算是打造了一款卓越的产品!
设计进入市场的策略,主要包括定价、销售渠道和成本结构
- 第一个关键策略是给产品定个合适的价格
比如可以把价格放到官网,看有多少人愿意预定,或者拿着产品图片到商店门口询问顾客,觉得价格贵不贵,经过多次测试就能找到一个合理价位。
- 第二个关键策略是找到合适的传播渠道和销售渠道,让顾客很容易发现并买到你的产品。
先来听一则故事:销售渠道策略可能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所以作者指出,进入市场前先要搞清楚目标用户常使用的媒体,常去哪里买东西。有一个思考框架叫“消费链”,意思就是当你指定策略时,先想清楚在从挑选到购买的步骤里,用户是怎么做的?比如用户是怎么意识到需要你的产品的?怎么能更方便的找到你的产品?用户在评估产品时,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是博客、论坛、行业专家还是用户居住地区的意见领袖?用户会怎么购买你的产品,交付的过程方便么?他们需要维修产品么?怎么修?还有什么情况下他们会愿意宣传产品?你把消费链的过程想清楚,再加上实地调查,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媒体和销售渠道。要注意的是,有的大公司的销售渠道很成熟,所以产品上市就直接用老渠道铺货,成熟的渠道或许对老顾客有用,可如果你想开发的是一个新客群,或许就没用了。
- 第三个关键策略是设计合适的成本结构。
成本结构是指:在产品规模化生产销售出去的经营过程里,必须依赖的业务流程和投入的资源,比如你要开一个快餐店,那么做快餐的食材、店面租金,就是要投入的资源,把快餐做出来并配送出去,就是必须的业务流程,而这些运转业务流程和投入资源肯定会产生费用,如果你的费用超过了用户愿意支付的钱,结果肯定是亏本。所以找到合适的成本结构,就是在不影响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花钱越少越好。常用的办法是借用资源,或者模拟资源,还要尽量少投入固定成本,把固定成本变成可变成本。
你可以短期租用餐馆,试运行,测试下刚开始的订单量,看看在这样的订单量下,你需要付出多少人力成本,配送过程有多少损耗,退单有多少?把所有的成本都摸清楚后,再按照长期的投入来设计成本结构,看哪里要多花哪里要少花?作者提醒,尽量少投入固定成本,把固定成本变成可变成本。比如借用短租厨房,而不是自己长租,食材按照订单量采购,不用自己做,做饭的工人可以用临时工,而不是顾全职人员,这样尽量让成本随着业务灵活变化,不占用多余的资金。
商业计划书(BP)是一份有生命的文档,随着团队知识与经验的不断增加,它也会随之成长。
第一层境界:企业只是制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第二层境界: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因,因而可以与时俱进地不断进化,实现纵向的传承。
第三层境界:企业创造了社会基因或者思想基因,这可以跨越企业的边界,影响到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实现横向的传承。
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及源泉,来自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来自于客户需求文化的不断升级,而不能来源于对利润的追求。
商业模式是一个将市场需求与资源结合起来的系统, 是对一个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商业模式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组织管理各种资源(资金、原材料、人力资源、作业方式、销售方式、信息、品牌和知识产权、企业所处的环境、创新力)(输入),提供消费者必须的产品和服务(产出),提供别人无法提供的价值(或相对更好并有效营销)。
它还提供了有关公司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价值,产品和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客户、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关系资本等用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 商业模式与战略一起,主导了公司的主要决策。
创业思维
精益创业就是低成本快速试错
不是你构想了一个多优秀的产品,而是你,多快能获得用户反馈,多久能迭代一个版本。因为,这个才能体现你的执行力和业务迭代能力。你能控制的,就是最快的迭代速度。尽量不要憋大招,而是把创业拆成各个关键假设,然后尽早接触用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假设依次落实验证,小步快跑,快速调整。
干活的人而非用户形成市场 共事及销售的是价值观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