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来自学长们思路:
其中一种正解是写单调队列。限制队列内的数单调递增,方法为每当新来的数据比当前队尾数据小时队 尾出列,直到能够插入当前值,这保证了队头永远是最小值。因此总体思路是队尾不断插入新值的同时 不断输出当前队头元素。在输出队头元素时有两点要注意:
1. 队尾前进 m次后再开始输出。
2. 确认当前队头值的下标仍在区间范围内,反之则需要队头出队直到进入当前区间。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n, m; cin >> n >> m; vector<int>arr(n + 1); //用于存放数据 vector<int>q(n + 1); //存最小数的下标 int head = 1, tail = 0; //模拟双向队列,把头定为 q[1],尾先定为q[0],且该队列是单调递增的 for (int i = 1; i <= n; i++) { cin >> arr[i]; while (1) //通过移动末尾的位置来弹出队尾元素,直到队尾能插入新的更小的数据 { if (arr[i] < arr[q[tail]] && head <= tail) tail--; //尾移动弹出元素过程中,要保证更小的元素能作为队头所以才是(&&head<=tail) else { q[++tail] = i; //将元素插入队尾 break; //更小数据插入后就结束循环 } } if (i - q[head] + 1 > m) head++; //发现该元素与队头元素的距离超过了m,就让队头的位置往后移动,因为原先队头元素已经不是该元素所在区间范围中了 if (i >= m) cout << arr[q[head]] << endl; //当判断过m个元素后才开始输出队头元素 } return 0; }
就以样例为例,说下过程:
一开始第一个数是16,发现16>0(因为arr[q[tail]]=arr[q[0]]=arr[0]=0),然后16的下标1经由q[++tail]存到了q[1]的位置,也是head所指的位置。然后遇到5,发现5<16,就tail--(tail从1变成了0),然后下一次循环,就由q[++tail],tail变成1, 5的下标2覆盖了16的下标1。
然后6,9都>5,分别让下标存到了q[2]=3,q[3]=4;在遇到9的时候,从16到9刚好满足m的长度,输出arr[q[head]],而head这里存放的正是由16~9这4个数中最小的数--5的下标2。
然后遇到了5,发现5<9,tail--,tail变为了2,然后5<6,tail--,tail变为了1;然后下一次循环到else语句中,经由q[++tail],tail变为2, 5的下标存到了q[2]=5。而5~5这4个数中最小的元素仍是第一个5(下标为2的那个5),把这个5输出。
然后是13,这时,13的下标存到了q[3]=6,但是13的下标6-q[head]+1(6-2+1)=5>m,发现第一个5~13是的长度是5,而第一5并不在13所在的区间范围中,这时head++,往后移一位,head变为2,输出符合13所在区间的最小的数,即下标为5的那个5。
同理然后就是q[4]=7,q[5]=8,直到遇到8(下标为9),发现经过tail的移动以及覆盖,q[2]=5,q[3]=9,但这时候9-q[head]+1(9-5+1)=5>m,这时第二个5并不是8所在范围中,这时head++,head=3;输出符合8所在区间的最小的数,即8。
同理直到for遍历n次后
输出:
5 5 5 5 5 8 8
总之,队列q中存放的是,每个长度为m的组中最小值的下标
当然,head=1,tail=0,就是为了方便通过移动tail位置(用++tail)弹出队尾元素以及弹出队头元素(当第一个数据的下标输入进去后,tail通过自增,tail=1=head),就拿16和后面的5来说,16输入进去后,tail=head=1;但是5<16,这是tail--,变为0但是head仍然为1,后续经过++tail,让tail重新变为1,5的下标覆盖16的下标。
然后是&& head <= tail条件,这是为了防止已经把队列有效元素都弹完了,还继续弹。比如head=3时,如果没有该条件限制,当遇到一个整个数据中最新的数,比如1时,会不断弹,哪怕tail=2了,还在移动tail位置,此时等到再插入该数下标时,会把下标放在无效位置,因为head=3,q[3]以后才是有效位置
参考(来自学长们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