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AND闪存中,理论结果表明,LDPC解码器的性能可通过密度进化(Density Evolution, DE)技术进行详尽分析。针对MLC NAND闪存,研究者首先建立了一个离散无记忆信道模型,将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划分为七个区间,每个区间对应不同的读电压等级[r1, r2, r3, r4, r5, r6]。这些读电压的选择会影响到解码器接收到的软信息质量,特别是对于最显著位(MSB)和最不显著位(LSB)的信道输入符号xs,可以通过条件概率j|xs)来评估接收信号的正确解码可能性。
使用DE方法,研究者分析了不同类型的LDPC解码算法,包括信念传播、最小和算法、归一化最小和算法以及偏移最小和算法在NAND闪存应用中的性能表现。通过DE分析,能够估算出不同读电压设置下的最优解码阈值,以及在不同解码算法下最优读电压对解码性能的影响。
在具体的应用案例中,文章探讨了SLC NAND闪存采用高斯信道模型时读电压设计的重要性。通过调整读电压以减少擦除宽度(erasure width),可以提高软信息的互信息量,进而增强LDPC解码器的性能。研究表明,经过BP和最小和(min-sum)解码前后的经验互信息值会在特定擦除宽度下达到峰值,此时解码效果最佳。
此外,对于不规则LDPC码和原型LDPC码(protograph LDPC codes),研究者进一步细化了密度进化的计算流程,展示了如何根据变量节点和检查节点的LLR(对数似然比)分布进行迭代更新,并且针对非均匀度分布的列权重和行权重进行了适当修改。通过DE算法,可以预测出在不同迭代次数下的LLR分布以及最终的错误概率,从而指导读电压的优化设计,确保在给定的LDPC码结构下,NAND闪存能够达到最优的误码率性能和最高的存储容量利用率。
具体而言,设计过程分为两部分:
-
对于支持多个PE周期或信噪比(SNR)的情况,首先设计多组读电压集合,每一组读电压通过最小化LDPC解码器的错误概率来获取。这意味着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和信号质量,每一种情况下都会有一组最优的读电压设置。
-
对于任何给定的PE周期,进一步设计一组单一读电压。不同于直接最小化错误概率,这里提出了使用解码阈值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这是因为解码阈值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解码器性能极限。
实验发现,优化后的读电压与所采用的LDPC码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联合设计读电压和LDPC码才能充分利用NAND闪存的容量。DE算法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能够方便地同时设计出最优的读电压和LDPC码。
此外,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基于互信息最大似然度(MMI)方法和熵优化的读电压,基于DE优化的读电压方案可以提供更好的FER性能。
在高PE周期阶段,DE优化的单组读电压方案的FER性能不如MMI优化的多组读电压方案。但在低PE周期阶段,DE优化的单组读电压方案的FER性能与MMI优化的多组读电压方案相当,甚至有所收敛。这说明在器件老化程度较轻的情况下,DE优化的读电压能够接近或达到MMI方法的效果,而在器件经历较多PE周期、性能衰退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多组读电压方案更能有效抑制误码率的增长。
另外,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算法优化的读电压在MLC NAND闪存实际信道模型下的FER性能,发现DE方法相比MMI和Entropy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在FER等于10^-3时,DE优化的读电压方案能带来约2,000 PE周期和1,000 PE周期的性能增益。这些结果有力证明了DE算法在优化读电压以适应LDPC纠错编码以及提高NAND闪存数据读取可靠性的优势。
总之,这项工作通过结合DE算法,有效解决了NAND闪存读电压与LDPC码的设计难题,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紧密配合,提高了存储系统的整体纠错能力和数据可靠性。
小编每日撰文不易,如果您看完有所受益,欢迎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关注”并点击“分享”、“在看”,非常感谢!
精彩推荐:
-
华为新发布磁电存储“王炸”,到底是什么?
-
SSD LDPC软错误探测方案解读
-
存储系统如何规避数据静默错误?
-
PCIe P2P DMA全景解读
-
深度解读NVMe计算存储协议
-
对于超低延迟SSD,IO调度器已经过时了吗?
-
浅析CXL P2P DMA加速数据传输的原理
-
HDD回暖于2024,与SSD决战于2028
-
SSD固态硬盘的黄金原则:抱最高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
PCIe 6.0生态业内进展分析总结
-
详细解读QLC SSD无效编程问题
-
NVMe SSD IO压力导致宕机案例解读
-
浅析PCIe 6.0功能更新与实现的挑战
-
过度加大SSD内部并发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
FIO测试参数与linux内核IO栈的关联分析
-
PCIe surprise down异常与DPC功能分析
-
过度加大SSD内部并发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
NVMe over CXL技术如何加速Host与SSD数据传输?
-
为什么QLC NAND才是ZNS SSD最大的赢家?
-
SSD在AI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高速缓存到数据湖
-
浅析不同NAND架构的差异与影响
-
SSD基础架构与NAND IO并发问题探讨
-
字节跳动ZNS SSD应用案例解析
-
SSD数据在写入NAND之前为何要随机化?
-
深度剖析:DMA对PCIe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
-
NAND Vpass对读干扰和IO性能有什么影响?
-
HDD与QLC SSD深度对比:功耗与存储密度的终极较量
-
NVMe SSD:ZNS与FDP对决,你选谁?
-
如何通过优化Read-Retry机制降低SSD读延迟?
-
关于硬盘质量大数据分析的思考
-
存储系统性能优化中IOMMU的作用是什么?
-
全景解析SSD IO QoS性能优化
-
NVMe IO数据传输如何选择PRP or SGL?
-
浅析nvme原子写的应用场景
-
多维度深入剖析QLC SSD硬件延迟的来源
-
浅析PCIe链路LTSSM状态机
-
浅析Relaxed Ordering对PCIe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实战篇|浅析MPS对PCIe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浅析PCI配置空间
-
浅析PCIe系统性能
-
存储随笔《NVMe专题》大合集及PDF版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