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er层
1. 连接器
客户端连接数据库需要输入账号、密码。连接器进行校验账号密码以及权限。
2. 查询缓存
连接器连接以后,比如输入一个select语句,这时候第一步就会先根据sql语句作为key给查询缓存中查看这条sql有没有已经被查询过,如果有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就接着到分析器。查询缓存是以key-value的形式存在的。
MySQL8版本是没有查询缓存的,因为存入缓存其实是很耗费性能的,比如一张表,当查询语句查询完成以后那么就会将对应的数据和sql放到查询缓存中,但是如果有其他操作需要更新这个表,就会将查询缓存删除掉,重新等待其他查询查完以后再放到缓存中,等到更新又删除,但是表如果不是那种字典表不经常修改数据的话,其他表就要频繁删除缓存,基本就相当于用不上查询缓存。而且缓存也有像redis这种。
查询缓存的三种策略设置
my.cnf
#query_cache_type有3个值 0代表关闭查询缓存OFF,1代表开启ON,2(DEMAND)代表当sql语句中有SQL_CACHE关键
词时才缓存
query_cache_type=2
3. 分析器
输入的sql语句分析器会进行分析,分析完成的sql会做成一个语法树。比如select * fro table; 其中应该是from但是输入了fro那么分析器就会分析出来语法不对。
4. 优化器
会根据sql进行优化,比如联合查询left 会决定执行那张表。比如会决定走不走索引,以及成本计算和成本比较决定走什么方式最好。
5. 执行器
调用搜索引擎,正式开始操作。但是之前会先判断有没有权限,如果走的查询缓存会在返回结果的时候校验权限。然后再去调用比如innodb搜索引擎
innodb
操作一条数据执行器操作innodb流程
这个图片代表一整个更新语句的执行流程。
- 连接器校验权限和账号密码
- 进入到分析器分析语法的准确性
- 优化器 优化sql 成本计算
- 执行器调用innodb引擎
- 查询buffer pool中有没有该数据,如果没有从ibd磁盘文件中将这条数据对应的 一页数据拿出来(一页数据在b+tree是16 kb)放到缓存buffer pool
- 将更新前的旧址放到undolog 作用就是留作 回滚以及mvcc
- 更新内存的值 这时候并没有真正更新磁盘文件只是更新的缓存
- 更新redolog 先把数据更新到redolog对应的缓存中,再去顺序写到redolog磁盘文件中 方便持久化数据 即使提交数据 之后 数据库宕机ibd文件更新到最新数据也可以重启以后根据redolog恢复数据
- 更新binlog 方便恢复数据,比如不小心删除了数据可以根据binlog记录的sql日志恢复数据
- redolog 和 binlog都执行完成以后提交事务
- 系统空闲时就给ibd磁盘文件更新一次数据
undolog
用作日志版本链,方便回滚。以及mvcc做事务的隔离性。这个笔记有
此处为语雀内容卡片,点击链接查看:MySQL锁机制与优化实践 · 语雀
redolog
数据存储到这个文件是为了保证如果数据库宕机还能将buffer pool没更新到ibd文件的数据重新更新到磁盘中。
比如数据更新到redolog和binlog中这时候事务已经提交了,但是有一个线程是隔一段时间才会从buffer pool把新数据对应的一页数据更新到ibd文件,这时候还没有更新数据库宕机了。就会导致事务也提交了,ibd数据也没来得及更新。但是redolog是可以重启以后接着给ibd同步更新过的数据。
binlog
存储每一次执行的sql语句,能用做恢复数据。
比如不小心把表中数据删除了几行,这时候可以去这个文件将删除之前的sql语句跑一遍就能恢复
redolog的buffer 参数设置
innodb_log_buffer_size:设置redo log buffer大小参数,默认16M ,最大值是4096M,最小值为1M。
1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log_buffer_size%';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设置redo log文件存储位置参数,默认值为"./",即innodb数据文件存储位置,其
中的 ib_logfile0 和 ib_logfile1 即为redo log文件。
1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设置redo log文件的个数,命名方式如: ib_logfile0, iblogfile1... iblogfileN。默认2
个,最大100个。
1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innodb_log_file_size:设置单个redo log文件大小,默认值为48M。最大值为512G,注意最大值指的是整个 redo
log系列文件之和,即(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innodb_log_file_size)不能大于最大值512G。
1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log_file_size%';
redolog写入磁盘的详细过程
redolog有好几个,其实他们是循环写的,当一个文件写满了设置的最大存储量,就会换另外一个,形成一个闭环,当都写满了就会前边清理之前数据,后面写着新数据。清理的数据其实都是已经让线程同步到ibd文件中数据。
write pos是代表需要新的数据写入的起始位置。
check point 代表需要删除的数据起始位置
当write pos 快要和check point 重叠时,check point 就会开始清除历史数据,清楚之前会让线程把这些清理的数据同步到ibd文件中。
redolog的写入策略设置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这个参数控制 redo log 的写入策略,它有三种可能取值:
设置为0: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 redo log 留在 redo log buffer 中,数据库宕机可能会丢失数
据。
设置为1(默认值):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将 redo log 直接持久化到磁盘,数据最安全,不会因为数据库
宕机丢失数据,但是效率稍微差一点,线上系统推荐这个设置。
设置为2: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 redo log 写到操作系统的缓存page cache里,这种情况如果数
据库宕机是不会丢失数据的,但是操作系统如果宕机了,page cache里的数据还没来得及写入磁盘文件的话就
会丢失数据。
InnoDB 有一个后台线程,每隔 1 秒,就会把 redo log buffer 中的日志,调用 操作系统函数 write 写到文件系统的
page cache,然后调用操作系统函数 fsync 持久化到磁盘文件。
redo log写入策略参看下图:
binlog的文件内容记录三种格式
用参数 binlog_format 可以设置binlog日志的记录格式,mysql支持三种格式类型:
STATEMENT:基于SQL语句的复制,每一条会修改数据的sql都会记录到master机器的bin-log中,这种 方式日志量小,节约IO开销,提高性能,但是对于一些执行过程中才能确定结果的函数,比如UUID()、 SYSDATE()等函数如果随sql同步到slave机器去执行,则结果跟master机器执行的不一样。
ROW:基于行的复制,日志中会记录成每一行数据被修改的形式,然后在slave端再对相同的数据进行修改记录下每一行数据修改的细节,可以解决函数、存储过程等在slave机器的复制问题,但这种方式日志量较 大,性能不如Statement。举个例子,假设update语句更新10行数据,Statement方式就记录这条update语句,Row方式会记录被修改的10行数据。
MIXED:混合模式复制,实际就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在Mixed模式下,MySQL会根据执行的每一条具 体的sql语句来区分对待记录的日志形式,也就是在Statement和Row之间选择一种,如果sql里有函数或一些
在执行时才知道结果的情况,会选择Row,其它情况选择Statement,推荐使用这一种。
binlog写入磁盘的过程
binlog写入的方式比如是row方式,首先会将数据存储到操作系统(windows这种)中的page cache中,就自认为是完成了,就相当于是rabbitmq这种异步,生产者将数据丢给mq就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这个是将数据丢给page cache中,每隔一段时间(时间看系统心情)会将page cache的数据刷到binlog文件中。
通过binlog数据恢复
# 查看bin‐log二进制文件(命令行方式,不用登录mysql)
mysqlbinlog ‐‐no‐defaults ‐v ‐‐base64‐output=decode‐rows D:/dev/mysql‐5.7.25‐winx64/data/mysql‐bi
nlog.000007
# 查看bin‐log二进制文件(带查询条件)
mysqlbinlog ‐‐no‐defaults ‐v ‐‐base64‐output=decode‐rows D:/dev/mysql‐5.7.25‐winx64/data/mysql‐bi
nlog.000007 start‐datetime="2023‐01‐21 00:00:00" stop‐datetime="2023‐02‐01 00:00:00" start‐
position="5000" stop‐position="20000"
可以根据时间段来执行,也可以根据每一个SQL执行前后的上下文类似于上下文标识id一样去执行。
mysql的innodb这套机制这么复杂有什么好处呢?
- 首先可以顺序读写,直接将数据顺序写放到redolog中。
- 数据更新基本都是在缓存中的,比直接操作磁盘文件要快
顺序写是什么?
比如有 一个事务 需要对10张表进行10个sql语句的更新,如果直接更新到ibd磁盘文件,那么就会导致来回的找表,找到表再去更新,循环反复10次。
而MySQL的顺序写将操作记录到redolog中,将需要操作都一次往后写到redolog中就完事儿了,再有空余线程去执行buffer pool刷新到ibd磁盘文件。这样就性能很快,10个表10个更新只需要写到一个redolog文件即可
page cache是什么?
就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自己会有一个开辟的空间,目的是为了防止内存和磁盘频繁交互。可以将需要的操作放到page cache中,等到操作系统统一去执行。就类似于mq这种,生产者将数据直接丢到队列中就完事儿了,就认为操作成功了,其他事情不需要自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