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
- 基础
- 简要逻辑
- 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
基础
- 集合定义: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每个对象叫做元素。
- 集合记法:一般用大写字母 A , B , C . . . . . . A,B,C...... A,B,C......表示集合,小写字母 a , b , c . . . . . . a,b,c...... a,b,c......表示元素。
-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 a 是 A 中的元素: a 属于 A ,记为 a ∈ A b 不是 A 中的元素: b 不属于 A ,记为 b ∉ A } \begin{Bmatrix} a\text{是}A\text{中的元素:}a\text{属于}A\text{,记为}a\in A \\ b\text{不是}A\text{中的元素:}b\text{不属于}A\text{,记为}b\notin A \end{Bmatrix} {a是A中的元素:a属于A,记为a∈Ab不是A中的元素:b不属于A,记为b∈/A}
- 元素的三个特性:(从定义来的)
( 1 ) (1) (1) 确定性 \color{Red} \text{确定性} 确定性:标准明确,不含糊
( 2 ) (2) (2) 互异性 \color{Red} \text{互异性} 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
( 3 ) (3) (3) 无序性 \color{Red} \text{无序性}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仅顺序改变,视为同一个集合 -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记为: ∅ \varnothing ∅
- 常见的数集:
( 1 ) (1) (1):自然数集: N N N
( 2 ) (2) (2):整数集: Z Z Z
( 3 ) (3) (3):有理数集: Q Q Q
( 4 ) (4) (4):实数集: R R R
( 5 ) (5) (5):正整数集: N + 或 N ∗ N_+\text{或}N^* N+或N∗ (+取正,*去零)
( 6 ) (6) (6):复数集: C C C - 集合的表示:
-
列举法
\color{Red} \text{列举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列出来,写在“{ }”内,并用“,”隔开。
( 1 1 1) e.g.:
“ 1 1 1 ~ 10 10 10内的质数”:{ 2 , 3 , 5 , 7 2,3,5,7 2,3,5,7}
“不大于 50 50 50的自然数”:{ 0 , 1 , 2 , 3 , ⋯ , 50 0,1,2,3,\cdots,50 0,1,2,3,⋯,50}
“自然数集”:{ 0 , 1 , 2 , 3 , ⋯ 0,1,2,3,\cdots 0,1,2,3,⋯}
( 2 2 2) 分类: { 数集 点集 ⋯ : { 有限集 无限集 \left\{\begin{matrix} \text{数集} \\ \text{点集} \\ \cdots \end{matrix}\right.\text{:} \left\{\begin{matrix} \text{有限集} \\ \text{无限集} \end{matrix}\right. ⎩ ⎨ ⎧数集点集⋯:{有限集无限集
注意 \color{Red} \text{注意} 注意:元素个数较多而且排列规律的时候,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可以用 ⋯ \cdots ⋯表示集合。
∅ \varnothing ∅与{ ∅ \varnothing ∅}不一样
( 3 3 3) 列举法的特点:有限集且元素个数较少时用列举法,很直观。 -
(特殊性质)描述法
\color{Red} \text{(特殊性质)描述法}
(特殊性质)描述法:如果集合
A
A
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在集合
I
I
I 中可以找到,且
p
(
x
)
p(x)
p(x) 是
A
A
A 的一个特征性质,则
A
A
A 可以表示为 {
x
∈
I
∣
p
(
x
)
x\in I|p(x)
x∈I∣p(x)}
(1) e.g.:{ x ∈ R ∣ x 2 − 2 = 0 x\in R|x^2-2=0 x∈R∣x2−2=0} , { ( x , y ) ∣ y = x 2 (x,y)|y=x^2 (x,y)∣y=x2} , { x ∈ N ∣ 1 < x ≤ 3 x\in N|1<x\le3 x∈N∣1<x≤3}
(2) 注意:表示的元素 ∈ R \in R ∈R 时可省,其他情况不能省略。集合的描述与字母选取无关。同一个集合的描述方法不唯一。
(3) 特点:无限集常用描述法,形式简洁,充分体现元素特征。 - 区间表示法(表示连续数集) \color{Red} \text{区间表示法(表示连续数集)} 区间表示法(表示连续数集):设 a , b ∈ R , a < b a,b\in R,a<b a,b∈R,a<b,我们规定:
-
列举法
\color{Red} \text{列举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列出来,写在“{ }”内,并用“,”隔开。
定义 | 名称 | 符号 | 几何表示 |
---|---|---|---|
{ x ∣ a ≤ x ≤ b x\mid a\le x\le b x∣a≤x≤b} | 闭区间 | [ a , b ] [a,b] [a,b] | 同 |
{ x ∣ a < x < b x\mid a< x< b x∣a<x<b} | 开区间 | ( a , b ) (a,b) (a,b) | 不 |
{ x ∣ a ≤ x < b x\mid a\le x< b x∣a≤x<b} | 左闭右开区间 | [ a , b ) [a,b) [a,b) | 等 |
{ x ∣ a < x ≤ b x\mid a< x\le b x∣a<x≤b} | 左开右闭区间 | ( a , b ] (a,b] (a,b] | 式 |
R R R | 开区间 | ( − ∞ , + ∞ ) (-\infty,+\infty) (−∞,+∞) | 解 |
{ x ∣ x ≥ a x\mid x\ge a x∣x≥a} | 左闭右开区间 | [ a , + ∞ ) [a,+\infty) [a,+∞) | 集 |
{ x ∣ x ≤ a x\mid x\le a x∣x≤a} | 左开右闭区间 | ( − ∞ , a ] (-\infty,a] (−∞,a] | 的 |
{ x ∣ x > a x\mid x>a x∣x>a} | 开区间 | ( a , + ∞ ) (a,+\infty) (a,+∞) | 画 |
{ x ∣ x < a x\mid x<a x∣x<a} | 开区间 | ( − ∞ , a ) (-\infty,a) (−∞,a) | 法 |
- 韦恩图法 \color{Red} \text{韦恩图法} 韦恩图法:了解即可,同容斥
简要逻辑
- 命题:同初中,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 写成若 p p p 则 q q q 的形式。( p p p 为条件, q q q为结论)
- 充分,必要条件:
条件 | 内容 | 示例 |
---|---|---|
充分条件 | 若 p ⇒ q p\Rightarrow q p⇒q,则 p p p 是 q q q 的充分条件 | x > 0 ⇒ x 2 > 0 x>0 \Rightarrow x^2>0 x>0⇒x2>0 |
必要条件 | 若 p ⇐ q p\Leftarrow q p⇐q,则 p p p 是 q q q 的必要条件 | x 2 > 0 ⇐ x > 0 x^2>0\Leftarrow x>0 x2>0⇐x>0 |
充要条件 | 若 p ⇔ q p\Leftrightarrow q p⇔q,则 p p p 是 q q q 的充要条件 | x 2 > 0 ⇔ x 4 > 0 x^2>0 \Leftrightarrow x^4>0 x2>0⇔x4>0 |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 —— | —— |
- 全称量词,特称量词概念
- 命题的否定:一般地,对命题
p
p
p 加以否定,就得到一个新的命题,记作
¬
p
\neg p
¬p,读作 “非
p
p
p ” 或 “
p
p
p 的否定”
( 1 1 1): p : 2 > 1 , ¬ p : 2 ≤ 1 p:2>1,\neg p:2\le1 p:2>1,¬p:2≤1
( 2 2 2):“ ∀ x ∈ M , p ( x ) \forall x\in M,p(x) ∀x∈M,p(x)”的否定为“ ∃ x ∈ M , ¬ p ( x ) \exists x\in M,\neg p(x) ∃x∈M,¬p(x)”
( 3 3 3):“ ∃ x ∈ M , p ( x ) \exists x\in M,p(x) ∃x∈M,p(x)”的否定为“ ∀ x ∈ M , ¬ p ( x ) \forall x\in M,\neg p(x) ∀x∈M,¬p(x)”
注意:对于 ( 2 ) ( 3 ) (2)(3) (2)(3),口诀:“量词互换,条件取反”
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
- 子集关系:若
∀
x
∈
A
,
x
∈
B
\forall x\in A,x\in B
∀x∈A,x∈B,则称集合
A
A
A 为集合
B
B
B 的子集,记作
A
⊆
B
A\subseteq B
A⊆B 或
B
⊇
A
B\supseteq A
B⊇A,读作 “
A
A
A 包含于
B
B
B” 或 “
B
B
B 包含
A
A
A”
注意: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任何集合都是本身的一个子集。 - 相等关系:若 A ⊆ B A\subseteq B A⊆B 且 B ⊆ A B\subseteq A B⊆A,则集合 A A A与集合 B B B相等,记作 A = B A=B A=B
- 真子集关系(真包含关系):若
A
⊆
B
,
∃
x
∈
B
,
x
∉
A
A\subseteq B,\exists x\in B,x\notin A
A⊆B,∃x∈B,x∈/A,我们称集合
A
A
A 是集合
B
B
B 的真子集,记作
A
⫋
B
(
B
⫌
A
)
A\subsetneqq B (B\supsetneqq A)
A⫋B(B⫌A)
注意空集,注意: A ⊆ B { A = B A ⫋ B A\subseteq B\left\{\begin{matrix} A=B \\ A\subsetneqq B \end{matrix}\right. A⊆B{A=BA⫋B
A ∩ B = A\cap B= A∩B={ x ∣ x ∈ A , x ∈ B x|x\in A,x\in B x∣x∈A,x∈B}
A ∩ B = B ∩ A , A ∩ A = A , A ∩ ∅ = ∅ , ( A ∩ B ) ⊆ A , A ∩ B = A ⇔ A ⊆ B A\cap B =B\cap A,A\cap A=A,A\cap \varnothing=\varnothing,(A\cap B)\subseteq A,A\cap B=A\Leftrightarrow A\subseteq B A∩B=B∩A,A∩A=A,A∩∅=∅,(A∩B)⊆A,A∩B=A⇔A⊆B
A ∪ B = A\cup B= A∪B={ x ∣ x ∈ A x|x\in A x∣x∈A 或 x ∈ B x\in B x∈B}
A ∪ B = B ∪ A , A ∪ A = A , A ∪ ∅ = A , ( A ∪ B ) ⊇ A , A ∪ B = B ⇔ A ⊆ B A\cup B =B\cup A,A\cup A=A,A\cup \varnothing=A,(A\cup B)\supseteq A,A\cup B=B\Leftrightarrow A\subseteq B A∪B=B∪A,A∪A=A,A∪∅=A,(A∪B)⊇A,A∪B=B⇔A⊆B
- 全集:给定的集合,通常用 U U U 表示。
- 补集:记作
C
U
A
C_UA
CUA
C U A = C_UA= CUA={ x ∣ x ∈ U , x ∉ A x|x\in U,x\notin A x∣x∈U,x∈/A}
e.g:无理数集: C R Q C_RQ CRQ
C U U = ∅ , C U ∅ = U , C U ( C U A ) = A , A ∪ ( C U A ) = U , A ∩ ( C U A ) = ∅ C_UU=\varnothing,C_U\varnothing=U,C_U(C_UA)=A,A\cup(C_UA)=U,A\cap(C_UA)=\varnothing CUU=∅,CU∅=U,CU(CUA)=A,A∪(CUA)=U,A∩(CUA)=∅
集合与充要性的关系:命题 “若 p p p,则 q q q” 中, p : x ∈ A , q : x ∈ B p:x\in A,q:x\in B p:x∈A,q:x∈B
条件类型 | 判断依据(箭头方向) | 集合关系 |
---|---|---|
充分非必要条件 | p ⇒ q p\Rightarrow q p⇒q且 p ⇍ q p\nLeftarrow q p⇍q, p p p 是 q q q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 A ⫋ B A\subsetneqq B A⫋B |
必要非充分条件 | p ⇐ q p\Leftarrow q p⇐q且 p ⇏ q p\nRightarrow q p⇏q, p p p 是 q q q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A ⫌ B A\supsetneqq B A⫌B |
充要条件 | p ⇔ q p\Leftrightarrow q p⇔q, p p p 是 q q q 的充要条件 | A = B A=B A=B |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 p ⇏ q p\nRightarrow q p⇏q且 p ⇍ q p\nLeftarrow q p⇍q, p p p 是 q q 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A , B A,B A,B无包含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