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敏捷
Agile(敏捷)来源于敏捷宣言,宣言明确指出,“敏捷”:
- 不是一种方法论
- 也不是开发软件的具体方法
- 更不是一个框架或者过程
“敏捷”是一套价值观(理念)和原则,帮助团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更好地做出决策。
什么是敏捷开发
简而言之,就是遵循了“敏捷”这一开发原则的开发方法。
“敏捷并不意味着一味强调速度,而是轻量和高效。”
「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的: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在构建初期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思考🤔:对于一个项目工程,多人团队合作分工提交代码,按照敏捷开发思维,每个人员的代码应该相对独立可提测发板,而没有互相强依赖关系。不能应该一个人代码报风险阻塞就影响其他人,造成团队效率降低。举一反三,小到每一个产品需求,涉及到多个业务模块,也应该把需求拆分独立,抓住核心要点即可。大到团队管理,也是一样道理,不能一个部门delay其他部门都进入阻塞状态(停工等待)。
敏捷开发流程如下:
敏捷宣言
- 个体和互动 高于 流程和工具
- 工作的软件 高于 详尽的文档
- 客户合作 高于 合同谈判
- 响应变化 高于 遵循计划
注:这并不意味摒弃了右边的原则,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左边的原则。
比如就“简单”和“尽早交付”而言:
当我们在构建某个功能时,发现其可能会需要数据库支持,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去构建数据库并为其编码,然而敏捷认为:为这个功能构建数据库就意味着要浪费很多时间,软件就不得不延迟交付给客户,如果能找到一种替代的简单方法完成该功能,那就更符合我的敏捷原则。
敏捷开发的核心价值是“轻量、高效”,但不要形而上学,为了追求高效而删繁就简,应该保持在架构背景和长远规范的合理范围内去做敏捷开发。
瀑布模型开发
瀑布型是最常见的结构开发方法。规定了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的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结构化开发方法,
各阶段介绍
需求分析
入口条件:项目计划书已通过评审
出口条件: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通过评审
操作过程:根据项目经理或者开发代表提出或者了解的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确认,由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人员共同指定需求规格说明书,主要说明软件的运行环境、开发工具以及详细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设计
入口条件: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已通过评审
出口条件:软件设计说明书通过评审(可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操作过程:根据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将软件分解到功能模块一级,并定义好全局变量和全局数据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描述(一般可以将此整理成为概要说明书)。并根据模块划分,定义好实现每一个模块功能所需的结构、变量以及函数,并对每一个函数提供基于伪代码的实现(这些可拆分为详细设计说明书)。将这些形成软件设计说明书。
编码实现
入口条件:设计说明书已通过评审
出口条件:代码通过评审和编译检查,并通过运行测试
操作过程:开发人员根据详细设计说明书定义的函数实现过程,依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编写出软件的实现代码,然后使用编译检查工具对其进行编译检查
测试
入口条件:代码通过评审和编译检查,并通过运行的冒烟测试
出口条件:软件的功能和性能通过验证
操作过程:测试人员编写系统测试用例,并根据测试用例,在实际的系统运行环境中,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优缺点
优点:结构清晰
缺点:测试在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进行,当系统出现严重 Bug 并且修改代价很大时,就会无可避免的推迟项目提交日期。而且瀑布模型使得开发中的很多关键成员例如开发、测试处于长期空闲状态。测试人员由于最后才开始介入测试,会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而导致测试的缺失和不够深入
总结:在理解了“敏捷”的价值和原则后,将其带入到软件开发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就是所谓的敏捷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