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2)
- 小程一言
- 专栏链接: [link](http://t.csdnimg.cn/ZUTXU)
-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2)
- 分组交换网中的时延、丢包和吞吐量
- 时延
- 丢包
- 吞吐量
- 总结
- 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 模型类型
- OSI模型分析
- TCP/IP模型分析
- 追溯历史
小程一言
我的计算机网络专栏,是自己在计算机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笔记与心得,在参考相关教材,网络搜素的前提下,结合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笔记整理,而推出的该专栏,整体架构是根据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而整理的,包括各大高校教学都是以此顺序进行的。
面向群体:在学计网的在校大学生,工作后想要提升的各位伙伴,
专栏链接: link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2)
分组交换网中的时延、丢包和吞吐量
时延、丢包和吞吐量是三个重要的性能指标,三者对网络的性能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时延
时延类型:节点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输时延、传播时延
相加为结节点总时延
-
传输时延(Transmission Delay):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数据包的大小和传输速率。
-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数据在传输介质中传播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传输介质的长度和信号传播速度。
-
处理时延(Processing Delay):数据在路由器或交换机上进行处理所需的时间,包括数据包的检查、存储和转发等操作。
-
排队时延(Queueing Delay):数据在路由器或交换机的输出队列中等待传输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网络拥塞程度和队列管理策略。
-
传输时延(Transmission Delay):数据在网络设备之间传输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网络设备的传输速率和数据包的大小。
丢包
- 指的是在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或损坏的现象。
- 原因:可能是由于网络拥塞、传输错误、设备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当数据包丢失时,接收端可能无法完整地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这可能会导致数据传输错误或不完整。
吞吐量
吞吐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它是衡量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评估网络的传输能力和效率。
- 计算公式
吞吐量 = 传输的数据量 / 传输所花费的时间
吞吐量的单位通常是比特每秒(bps)或字节每秒(Bps)。较高的吞吐量意味着网络能够更快地传输数据,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和性能。吞吐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带宽、延迟、丢包率等。在设计和优化网络时,吞吐量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以确保网络能够满足数据传输的需求。
总结
时延、丢包和吞吐量是计算机网络中重要的性能指标,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网络的性能和效率。在网络设计和管理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指标,以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模型类型
-
OSI模型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通信系统框架。它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七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特定的功能,从物理传输到应用层。这些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协议,上层通过下层提供的服务来完成通信。 -
TCP/IP模型
实际互联网所使用的体系结构,它将网络通信划分为四个层次:网络接口层(对应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TCP/IP模型的网络接口层包括硬件设备和设备驱动程序,用于实现数据在物理介质上的传输。网络层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传输层负责端到端的通信,应用层则包括各种网络应用程序,如HTTP、FTP、SMTP等。
OSI模型分析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负责定义物理介质上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电压、光脉冲等。它处理比特流的传输,如何在传输介质上传输比特流,以及物理连接的建立和维护。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组织成逻辑上的数据帧,并在相邻节点之间传输这些帧。它还处理了数据的访问控制和错误检测,确保数据在链路上的可靠传输。
-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以及如何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它处理数据包的寻址和路由选择,确保数据能够在不同网络之间传输。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负责端到端的通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性。它还处理了数据的分段和重组,以及传输连接的建立和维护。
-
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或连接),并提供数据的同步和恢复功能。它允许不同设备上的应用程序之间建立会话,并管理这些会话的运行。
-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等操作,以便确保数据能够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理解。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包括了各种网络应用程序和服务,如HTTP、FTP、SMTP等。它定义了数据的格式和交换方式,为用户提供了各种网络服务和功能。
TCP/IP模型分析
-
物理层: 物理层是网络模型的最底层,它负责定义数据在物理介质上的传输方式,包括电压、光脉冲、无线电频率等。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将比特流转换为电信号、光信号或者无线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网络中的其他设备。常见的物理层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无线信号等。
-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建立在物理层之上,它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组织成逻辑上的数据帧,并在相邻节点之间传输这些帧。数据链路层还处理了数据的访问控制和错误检测,确保数据在链路上的可靠传输。以太网协议就是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典型代表。
-
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它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以及如何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网络层的核心协议是IP(Internet Protocol),它使用IP地址来标识网络中的设备,并通过路由器进行数据包的转发。此外,网络层还包括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用于网络故障排除和错误报告。
-
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端到端的通信,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性。在传输层中,最常用的协议是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TCP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适用于要求可靠性的应用,如Web浏览、文件传输等;而UDP提供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适用于实时性要求高、但对数据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如音频、视频流等。
-
应用层: 应用层是网络模型的最高层,它包括了各种网络应用程序和服务,如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等。应用层协议定义了数据的格式和交换方式,为用户提供了各种网络服务和功能。
追溯历史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了一个名为ARPANET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分散的、能够在遭受攻击时仍能保持通信的网络系统。这个项目的成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也为后来因特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ARPANET项目的基础上,1973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了一个名为“Packet Radio”的项目,这个项目使得计算机可以通过无线电进行通信,为无线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也逐渐普及。1980年代,因特网协议套件(TCP/IP)被正式采用,这一标准化的协议为因特网的发展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也标志着因特网的诞生。
1990年代,因特网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各大企业纷纷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因特网的建设和发展。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人们开始意识到因特网的潜力,因此也加快了因特网的发展步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因特网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最初的只能进行简单文本传输的因特网,到如今可以进行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传输的因特网,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因特网也开始向无线传输方向发展,这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试验性项目到如今的全球性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