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卫星影像还是高程DEM数据,覆盖率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参数。
我们曾基于WGS84坐标进行过简单的覆盖率计算,而且面积还包括了海洋区域。
因此,最后得出了一个非常不靠谱,看起来也很不漂亮的数据:12%。
为了认真严肃地对待该问题,我们对全球和全国的高程覆盖率重新进行了统计计算。
这里将统计方法分享给大家。
12.5米高程覆盖率统计原理
众所周知,由于地球是椭圆形的,因此在进行高程覆盖率统计时无法按实际面积进行统计,必需要在某一投影坐标系下进行,这是必要前提。
鉴于全球12.5米高程DEM原始数据采用的坐标系为UTM坐标系,因此这里的统计方案采用基于WGS84椭球体的UTM投影坐标系进行覆盖率统计。
全球高程覆盖率统计的基本思路为:
第一步:基于全球WGS84大地坐标范围按6度分割为小块,得到范围A。
第二步:将上述范围A与全球12.5米高程的实际数据覆盖范围进行裁剪,得到裁剪后的WGS84大地坐标范围B。
第三步:将上述范围A与全球陆地覆盖范围进行裁剪,得到裁剪后的全球WGS84大地坐标范围C。
第四步:将范围B与范围C中的6度分块分别转换到UTM坐标系下,然后统计两个范围的每个6度分带下的面积之和分别得到总面积。
最后范围B与范围C的面积之比即为全球12.5米高程数据覆盖率。
12.5米高程覆盖率统计方法
我们在上文讲解了高程覆盖率的统计思路,现在我们对该流程作一个更详细的说明。
在开始之前,需要对UTM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该投影全球共计60个分带,南北半球共计120个分带,北纬到84度,南纬到80度。
首先,我们将全球WGS84大地坐标范围按照UTM的分带方式进行分块,即每6度分割为一个小块得到范围A,结果如下图所示。
范围A
然后,我们将全球12.5米的高程数据进行合并镶嵌后,生成WGS84大地坐标的数据覆盖范围B,如下图所示。
全球12.5米高程覆盖范围B
再然后,将WGS84大地坐标的6度分带范围A,与全球12.5米高程覆盖范围B进行裁剪,得到按每6度进行分块的高程覆盖结果,如下图所示。
6度分块的全球高程覆盖结果
最后,将WGS84大地坐标系下的高程覆盖范围的每个6度分块分别投影转换为UTM后计算面积,并计算出每个分块的面积之和为UTM投影下的全球高程覆盖面积B。
由于这里只统计全球高程的陆地覆盖面积,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个WGS84大地坐标的全球陆地覆盖范围C,如下图所示。
全球陆地覆盖范围C
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UTM投影下的全球陆地覆盖面积。
首先,将WGS84大地坐标的6度分带范围A,与全球陆地覆盖范围C进行裁剪,得到6度分块的全球陆地覆盖结果,如下图所示。
6度分块的全球陆地覆盖结果
然后将6度分块的全球陆地覆盖结果中的每个分块投影转换为UTM后计算面积,最后计算出每个分块的面积之和即为UTM投影下的全球陆地覆盖面积C。
现在,我们已经得出了UTM投影下的全球高程覆盖面积B和UTM投影下的全球陆地覆盖面积C,它们的比值即为全球的高程覆盖率。
同样地,对全国12.5米高程覆盖率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12.5米高程覆盖率统计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分别统计出来12.5米高程数据的全球陆地覆盖率和全国陆地覆盖率,不包括海洋和岛礁区域,且是在UTM投影下完成的统计结果。
全球12.5米高程数据的北半球覆盖面积为80852631.852平方公里。
南半球覆盖面积为33476374.341平方公里。
由于全球陆地覆盖面积为131009928.0292平方公里。
因此,全球高程覆盖率为
(80852631.852+33476374.341)/131009928.0292=87.27%。
全国12.5米高程数据的覆盖面积为9513800.0771平方公里。
全国陆地覆盖面积为9523254.95平方公里。
因此,全国高程覆盖率为9513800.0771/9523254.95=99.90%。
12.5米高程覆盖率统计资料
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我们将统计过程和原理整理成了一个文档,且附了处理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覆盖率统计资料一
覆盖率统计资料二
写在最后
本文对全球和全国陆地范围(不含岛礁)的12.5米高程覆盖率进行了统计,并分享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从而得出12.5米高程的全国覆盖率为99.90%,全球的高程覆盖率为87.27%。
虽然因为坐标投影的关系可能会存在误差,但该数据应该算是相当的准确了,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