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数据结构:图

目录

一. 图的基本概念

二. 图的存储结构

2.1 邻接矩阵

2.2 邻接表

三. 图的遍历

3.1 广度优先遍历

3.2 深度优先遍历

四. 最小生成树

4.1 最小生成树获取策略

4.2 Kruskal算法

4.3 Prim算法

五. 最短路径问题

5.1 Dijkstra算法

5.2 Bellman-Ford算法

5.3 Floyd-Warshall算法

六. 总结


一. 图的基本概念

图是一种由顶点集合以及顶点与顶点之间关系组成的数据结构,记为:G = { V, E }

  • 顶点集合V={x|x属于某个有穷非空集合}
  • E = {(x,y)|x,y属于V}或者E={<x,y>|x,y属于V && Path(x,y)},其中(x,y)表示顶点x和y之间相连接,没有方向,<x,y>表示x连接到y,有方向。

如图1.1所示,A、B、C、D称之为顶点,连接顶点之间的“线”称其为边,边的箭头表示连接方向,图1.1左边的A->B连接线表示A连接到B,有方向,记为<A,B>,右边图结构中A-B表示A和B相连接,没有方向,记为(A,B)。

图1.1 有向图个无向图

有向图与无向图:有向图中的顶点和顶点之间的连接具有方向性,如图1.1中左侧图结构所示,可以说顶点B连接到顶点D,但不可以说顶点D连接到顶点B,这是有向图结构。图1.1右侧的图结构是无向图,A和B之间有边相连,那我们可以认为A能够连接到B,B也能够连接到A。

完全图:在无向图中,假设顶点数量为N,那么有N*(N-1)/2,条边,即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边相连,那么就称其为无向完全图。在有向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两条指向相反的连接线,即有N个顶点的有向图有N*(N-1)条边,称这样的图结构为有向完全图。

图1.2 有向完全图和无向完全图

邻接顶点:在无向图中,如果(A,B)是一条边,那么我们称顶点A和顶点B邻接,在有向图中,如果<A,B>是一条边,则表示A连接到B,称顶点A邻接到顶点B,顶点B邻接自顶点A。

顶点的度:顶点的度指的是与顶点相连的边的条数,记为deg(V),表示顶点V的度。对于有向图,顶点V的度等于入度和出度之和,顶点V的出度指的是以V为起点的边的条数,记为outdev(V),顶点V的入度指以V为终点的边的条数,记为indev(V),那么deg(V) = outdev(V) + indev(V)。对于无向图,顶点的度与其出度和入度都相等,即deg(V) = outdev(V) = indev(V)。

路径:对于图G = { V, E },假设从顶点vi出发,经过一定的路径可以到顶点vj,那么从顶点vi到顶点vj所经过的顶点就称为顶点vi到顶点vj的路径。

路径长度:对于不带权的图,路径长度就是从源顶点到目标顶点所经过的边的条数,对于带权值的图,从源顶点到目标顶点的路径长度就是每条边的权值之和。如图1.3所示,所谓权值,就是边的附属信息。

图1.3 带权值的边

简单路径与回路:假设顶点v1和vm相连,路径v1, v2, ... , vm没有重复的顶点,那么称v1, v2, ... , vm为简单路径,如果v1,v2, ..., v1,路径从起始点开始又回到了起始点,那么就是回路。

图1.4 简单路径与回路

子图:对于图G = { V, E},有图G1 = { V1, E1 },且有:V1为V的子集,E1为E的子集,那么称G1为G的子图。

图1.5 子图

连通图:在无向图中,如果顶点vi与顶点vj之间能够通过一些边连接起来,那么称顶点vi与顶点vj是连通的,如果无向图中任意一对顶点都是连通的,那么称这种图结构为连通图。

强连通图:在有向图中,如果对于任意一对顶点vi和vj,既有从vi到vj的路径,也有从vj到vi的路径,那么这种图结构称为强连接图。

最小生成树:对于连通图,能够将每个顶点连接在一起的最小连通子图,称为最小生成树,对于有N个顶点的连通图,其最小生成树应该有N-1条边。

图1.6 连通图和强联通图

二. 图的存储结构

图的存储结构有两种:邻接矩阵和邻接表。

2.1 邻接矩阵

所谓邻接矩阵,就是一个二维数组。假设使用一维数组存储图中的每一个顶点,每一个顶点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在数组中的下标,将这个一维数组拓展到二维数组,就可以表示顶点和顶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假设邻接矩阵为M,那么M[i][j]就表示下标i对应的顶点和下标j对应的顶点的连接关系。

对于不带权值的图,如果矩阵中两个顶点相连接,即vi与vj相连,那么邻接矩阵中的M[i][j]=1,对于带权值的图,邻接矩阵中的值表示每条边的权重,如果两条边不相连,那么对应的邻接矩阵中的值就记为无穷大。对于无向图的邻接矩阵,是关于主对角线对称的矩阵。

邻接矩阵的优缺点:邻接矩阵能够快速查找两个顶点是否直接相连,但是如果边较少的时候,邻接矩阵中会有大量的\oe\infty浪费空间,且使用邻接矩阵不容易求得两个顶点之间的路径。

图2.1 邻接矩阵存储图结构

代码2.1为使用邻接矩阵进行存储的图结构的模板类代码实现。该类为模板类,模板参数有四个分别为:V表示图的顶点数据类型、W表示权值数据类型、MAX_W表示两顶点不相连时默认的权重,Direction表示该图是有向图还是无向图。

成员变量有三个:_vertex为记录顶点数据的一维数组,_valIndexMap为顶点数据与下标的映射哈希表,_edges为邻接矩阵。

先实现构造函数和顶点边添加函数,在构造函数中,应当将数组中给出的全部数据插入到_vertex中去,并且构造数据值和_vertex数组下标的映射关系。在边添加函数_AddEdges中,要传三个参数,分别为源顶点、目标顶点和权值,获取源顶点和目标顶点的下标,在临界矩阵中建立源顶点到目标顶点的连接,如果是无向图还要添加目标顶点到源顶点的连接。

为了方便观察,引入Print函数用于向屏幕打印邻接矩阵,以检查结果的正确性。

代码2.1:邻接矩阵存储图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unordered_map>
#include <cassert>

namespace Matrix
{
	template<class V, class W, W MAX_W = INT_MAX, bool Direction = false>
	class Graph
	{
	public:
		// 构造函数,传递一维数组和数据个数
		Graph(const V* arr, size_t size)
		{
			for (size_t i = 0; i < size; ++i)
			{
				_vertex.push_back(arr[i]);
				_valIndexMap[arr[i]] = i;
			}

			// 为邻接矩阵申请空间并初始化
			_edges.resize(size, std::vector<W>(size, MAX_W));
		}

		// 顶点下标获取函数
		size_t GetIndex(const V& val)
		{
			auto pos = _valIndexMap.find(val);

			if (pos != _valIndexMap.end())
			{
				return pos->second;
			}
			else
			{
				assert(false);
				return -1;
			}
		}

		// 边添加函数
		void AddEdge(const V& src, const V& dst, const W& w)
		{
			// 获取源顶点和目标顶点对应的一维数组下标
			size_t srci = GetIndex(src);
			size_t dsti = GetIndex(dst);

			// 建立srci->dsti的连接关系
			_edges[srci][dsti] = w;

			// 如果是无向图,还需要建立dst->src的连接关系
			if (Direction == false)
			{
				_edges[dsti][srci] = w;
			}
		}

		// 邻接矩阵打印函数
		void Print()
		{
			size_t n = _vertex.size();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for (size_t j = 0; j < n; ++j)
				{
					if (_edges[i][j] == MAX_W) std::cout << "*  ";
					else std::cout << _edges[i][j] << "  ";
				}
				std::cout << std::endl;
			}
		}

	private:
		std::vector<V> _vertex;    // 存储顶点值的一维数组
		std::unordered_map<V, size_t> _valIndexMap;   // 顶点值与其在数组下标中的映射关系
		std::vector<std::vector<W>> _edges;        // 邻接矩阵
	};
}

2.2 邻接表

邻接表,就是对图中每一个顶点,都分配一个链表,链表中的每个顶点都表示一个与该顶点直接相连的顶点,如图2.2就是邻接表存储存储图的示意。对于无向图,只需要一张邻接表就能够清楚表示图结构。对于有向图,可以使用一张出边表和一张入边表,出边表记录以每个顶点为起始点的边连接到的顶点,入边表记录以每个顶点为终点的边的起始顶点,在实际应用中,使用一张出边表也能清晰表达有向图的结构,因此入边表一般省略。

使用邻接表的优缺点:邻接表适用于存储稀疏图,适用于查找一个顶点连接出去的边,但是无法像邻接矩阵那样以O(1)的时间复杂度判断两个顶点是否直接相连。

图2.1 邻接表存储图

代码2.2对邻接表存储的图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实现,定义struct Edge结构体来存储边,struct Edge包含三个成员:目标顶点下标_dsti、权值_w、下一个顶点_next。模板类class Graph的成员变量与邻接矩阵版的基本相同,区别就在于使用邻接表表示顶点间的连接关系,添加边函数AddEdge将新的连接边new出来的struct Edge对象头插到对应单链表处即可。

代码2.2:采用邻接表存储图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unordered_map>
#include <cassert>

namespace LinkTable
{
	template<class W>
	struct Edge
	{
		size_t _dsti;  // 目标顶点在数组中的下标
		W _w;          // 权重
		struct Edge* _next;   // 单链表下一个顶点

		// 构造函数
		Edge(size_t dsti, const W& w)
			: _dsti(dsti), _w(w), _next(nullptr)
		{ }
	};

	template<class V, class W, W MAX_W = INT_MAX, bool Direction = false>
	class Graph
	{
		typedef Edge<W> Edge;
	public:
		// 构造函数
		Graph(const V* arr, size_t size)
		{
			// 将顶点插入一维数组,并建立顶点与下标的映射
			for (size_t i = 0; i < size; ++i)
			{
				_vertex.emplace_back(arr[i]);
				_valIndexMap[arr[i]] = i;
			}

			// 初始化邻接表
			_edges.resize(size, nullptr);
		}

		// 顶点下标获取函数
		size_t GetIndex(const V& val)
		{
			auto pos = _valIndexMap.find(val);

			if (pos != _valIndexMap.end())
			{
				return pos->second;
			}
			else
			{
				assert(false);
				return -1;
			}
		}

		// 添加边函数
		void AddEdge(const V& src, const V& dst, const W& w)
		{
			// 获取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的下标
			size_t srci = GetIndex(src);
			size_t dsti = GetIndex(dst);

			// 构建srci->dsti的连接关系
			Edge* edge1 = new Edge(dsti, w);
			edge1->_next = _edges[srci];
			_edges[srci] = edge1;

			// 如果是无向图,构建dsti->srci的连接关系
			if (Direction == false)
			{
				Edge* edge2 = new Edge(srci, w);
				edge2->_next = _edges[dsti];
				_edges[dsti] = edge2;
			}
		}

		// 打印邻接表函数
		void Print()
		{
			size_t n = _edges.size();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std::cout << _vertex[i] << ":";
				Edge* cur = _edges[i];
				while (cur)
				{
					std::cout << "[" << _vertex[cur->_dsti] << ":" << cur->_w << "]" << "->";
					cur = cur->_next;
				}
				std::cout << "nullptr" << std::endl;
			}
		}

	private:
		std::vector<V> _vertex;   // 存储顶点的一维数组
		std::unordered_map<V, size_t> _valIndexMap;   // 数据和下标的映射关系哈希表
		std::vector<Edge*> _edges;   // 邻接表表示的连接边
	};
}

三. 图的遍历

3.1 广度优先遍历

广度优先遍历,我们可以理解为分层遍历,依次遍历每一层的顶点数目。在具体实现中使用队列进行辅助,先将起始顶点入队列,从队头开始遍历,将与队头直接相连且还未被遍历的顶点插入队尾,每次插入一个顶点,都要对这个顶点进行记录,以避免重复遍历。图3.1为广度优先遍历的分层情况,第0层遍历完成后遍历第1层,之后是第2层、第3层,以此类推。代码3.1在使用邻接矩阵存储的图结构中,实现对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图3.1 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代码3.1: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 图的广度优先遍历,src为遍历起点
void BFS(const V& src)
{
	size_t srci = GetIndex(src);  // 起点下标
	size_t n = _vertex.size();    // 顶点个数
	std::vector<bool> visited(n, false);  // 记录每个点是否被遍历(是否已经加入到队列中)

	std::queue<size_t> q;   // 队列记录顶点下标
	q.push(srci);           // 源顶点先入队列
	visited[srci] = true;   // 记录源顶点已被加入队列
	size_t levelSize = 1;   // 每层节点个数

	size_t level = 0;
	// 使用辅助队列,开始逐层执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
	while (!q.empty())
	{
		printf("第%u层:", level++);
		for (size_t i = 0; i < levelSize; ++i)
		{
			size_t u = q.front();
			q.pop();
			std::cout << _vertex[u] << " ";

			// 检查u->v的连接情况
			// 如果u->v相连,且v尚未被遍历,那么v入队列
			for (size_t v = 0; v < n; ++v)
			{
				if (_edges[u][v] != MAX_W && visited[v] == false)
				{
					visited[v] = true;
					q.push(v);
				}
			}
		}
		std::cout << std::endl;

		levelSize = q.size();
	}
}

3.2 深度优先遍历

深度优先,就是选定一个原点后,就一直向下递归遍历,直到无法递归的时候就回溯,直到完成对于所有点的遍历,通过vector数组记录每个点是否被遍历。

图3.2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

代码3.2: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 

// 深度优先遍历算法子函数
// curi为当前遍历节点的下标,visited为记录节点是否被遍历过的数组
void _DFS(size_t curi, std::vector<bool>& visited)
{
	visited[curi] = true;
	std::cout << _vertex[curi] << std::endl;

	// 检查是否有curi->u的连接
	// 如果u还未被遍历,那么就递归遍历执行深度优先算法
	for (size_t u = 0; u < _edges.size(); ++u)
	{
		if (_edges[curi][u] != MAX_W && visited[u] == false)
		{
			_DFS(u, visited);
		}
	}
}

// 深度优先遍历函数,src为起始点
void DFS(const V& src)
{
	size_t srci = GetIndex(src);      // 遍历源顶点下标
	size_t n = _vertex.size();        // 顶点个数
	std::vector<bool> visited(n, 0);  // 记录每个节点是否被遍历过的数组

	_DFS(srci, visited);
}

四. 最小生成树

4.1 最小生成树获取策略

所谓最小生成树,是对于无向连通图的概念,即:路径权值和最小的、连通的子图。这就要求最小生成树满以下条件:

  • 如果原图有N个顶点,那么其最小生成树有N-1条边。
  • 最小生成树中的边不能构成回路。
  • 必须是满足前两个条件,边权值和最小的生成树。

获取最小生成树的算法有Kruskal算法(克鲁斯卡尔算法)和Prim算法(普里姆算法),这两种算法都是采用“贪心”策略,即寻找局部最优解,即:当前图中满足一定条件的权值最小的边。但是要注意,Kruskal算法和Prim算法都是局部贪心算法,能够取得局部最优解,但是不一定获取的是全局最优解,它们获取的结果只能说是非常接近于最小生成树,而不一定就是最小生成树

4.2 Kruskal算法

Kruskal算法的思想就是在整个图的所有边中,筛选出权值最小的边,同时在选边的过程中避免构成环,等到筛选出N-1条边后,就可以获取最小生成树。图4.1为Kruskal算法的选边过程,其中红色加粗的线为被选择的边。

Kruskal算法核心:每次都筛选权值最小的、且不构成回路的边,加入生成树。

图4.1 Kruskal算法的选边过程

通过Kruskal算法获取最小生成树需要使用 小根堆 + 并查集 来辅助进行,其中小根堆负责每次在所有尚未选取的边中筛选权值最小的边,并查集用于避免生成回路(环)。需要定义struct Edge类来记录边的属性信息,struct Edge的成员包括起始顶点下标srci、目标顶点下标dsti以及权重w,重载> 运算符,用于比较权重大小。在Kruskal算法的代码中首先要将所有的边插入小根堆,每次从堆顶拿出一条边,使用并查集检查两个顶点是否会构成环(属于同一个集合),如果不会构成环,那么就将这条边添加到生成树中去。之后,将此时的srci和dsti归并到并查集的同一集合中去以避免成环,然后选边计数器+1,进行权重累加。假设总共有N个顶点,如果选出生成树有N-1条边,说明成功获得了最小生成树,返回每个边的权重之和,否则就是获取最小生成树失败,返回MAX_W。

代码4.1为Kruskal算法及其配套被调函数及自定义类型的实现,其中Graph的其余不相关函数省略,代码4.2为并查集的实现代码。

代码4.1:Kruskal算法及其配套被调函数及自定义类型的实现

#include "UnionFindSet.h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queue>
#include <unordered_map>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assert>

namespace Matrix
{
	// 自定义类型 -- 顶点与顶点之间的边
	template<class W>
	struct Edge
	{
		size_t _srci;   // 源顶点下标
		size_t _dsti;   // 目标顶点下标
		W _w;          // 权重

		// 构造函数
		Edge(size_t srci, size_t dsti, const W& w)
			: _srci(srci), _dsti(dsti), _w(w)
		{ }

		// 大于比较运算符重载函数,用于构建小根堆
		bool operator>(const Edge<W>& w) const
		{
			return _w > w._w;
		}
	};

	template<class V, class W, W MAX_W = INT_MAX, bool Direction = false>
	class Graph
	{
		typedef Edge<W> Edge;
		typedef Graph<V, W, MAX_W, Direction> Self;

	public:
		// 强制生成默认构造函数
		Graph() = default;

		// ....
		// 与Kruskal算法不相关的成员函数全部省略

		// 根据下标添加边的函数
		void _AddEdge(size_t srci, size_t dsti, const W& w)
		{
			_edges[srci][dsti] = w;
			if (Direction == false)
			{
				_edges[dsti][srci] = w;
			}
		}

		// Kruskal算法获取最小生成树
		// 返回值为最小生成树的权值和,minTree为输出型参数,用于获取最小生成树
		// 如果无法获取最小生成树,那么就返回MAX_W
		W Kruskal(Self& minTree)
		{
			// 初始化minTree中的每个成员
			size_t n = _vertex.size();
			minTree._vertex = _vertex;
			minTree._valIndexMap = _valIndexMap;
			minTree._edges.resize(n, std::vector<W>(n, MAX_W));

			// 将所有边的信息(源顶点、目标顶点、权值)插入到小根堆中去
			std::priority_queue<Edge, std::vector<Edge>, std::greater<Edge>> minHeap;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for (size_t j = i + 1; j < n; ++j)
				{
					if (_edges[i][j] != MAX_W)
					{
						Edge edge(i, j, _edges[i][j]);
						minHeap.emplace(edge);
					}
				}
			}

			UnionFindSet ufs(n);    // 用于避免构成回路的并查集
			size_t count = 0;       // 计数器,用于统计选取了多少条边
			W totalW = W();         // 总权值计数器

			std::cout << "Kruskal开始选边:" << std::endl;
			while (!minHeap.empty())
			{
				// 小根堆堆顶为当前尚未被筛选且权值最小的边
				size_t srci = minHeap.top()._srci;
				size_t dsti = minHeap.top()._dsti;
				size_t w = minHeap.top()._w;
				minHeap.pop();

				// 检查当前两个节点是否位于同一并查集的几何中
				if (!ufs.InSet(srci, dsti))
				{
					std::cout << "[" << _vertex[srci] << "->" << _vertex[dsti] << "]:" << w << std::endl;

					// 向最小生成树中添加srci->dsti的边
					minTree._AddEdge(srci, dsti, w);

					// 将srci和dsti归为同一集合
					ufs.Union(srci, dsti);

					// 选边计数器+1,权值累加
					++count;
					totalW += w;
				}
				else
				{
					std::cout << "构成环  " << "[" << _vertex[srci] << "->" << _vertex[dsti] << "]:" << w << std::endl;
				}
			}

			// 如果选择了n-1条边,那么说明获取了最小生成树,否则获取最小生成树失败
			if (count == n - 1) {
				return totalW;
			}
			else {
				return MAX_W;
			}
		}

	private:
		std::vector<V> _vertex;    // 存储顶点值的一维数组
		std::unordered_map<V, size_t> _valIndexMap;   // 顶点值与其在数组下标中的映射关系
		std::vector<std::vector<W>> _edges;        // 邻接矩阵
	};
}

代码4.2:并查集(UnionFindSet.hpp头文件)

#pragma once

#include <vector>
#include <algorithm>

class UnionFindSet
{
public:
	UnionFindSet(size_t n)
		:_ufs(n, -1)
	{}

	void Union(int x1, int x2)
	{
		int root1 = FindRoot(x1);
		int root2 = FindRoot(x2);
		// 如果本身就在一个集合就没必要合并了
		if (root1 == root2)
			return;

		// 控制数据量小的往大的集合合并
		if (abs(_ufs[root1]) < abs(_ufs[root2]))
			std::swap(root1, root2);

		_ufs[root1] += _ufs[root2];
		_ufs[root2] = root1;
	}

	int FindRoot(int x)
	{
		int root = x;
		while (_ufs[root] >= 0)
		{
			root = _ufs[root];
		}

		// 路径压缩
		while (_ufs[x] >= 0)
		{
			int parent = _ufs[x];
			_ufs[x] = root;

			x = parent;
		}

		return root;
	}

	// 检查两个节点是否属于同一集合
	bool InSet(int x1, int x2)
	{
		return FindRoot(x1) == FindRoot(x2);
	}

	// 获取并查集中集合的数量
	size_t SetSize()
	{
		size_t size = 0;
		for (size_t i = 0; i < _ufs.size(); ++i)
		{
			if (_ufs[i] < 0)
			{
				++size;
			}
		}

		return size;
	}

private:
	std::vector<int> _ufs;
};

4.3 Prim算法

Prim算法(普里姆算法)的思路与Kruskal算法基本一致,采用的都是贪心策略,与Kruskal算法不同的是,Prim算法会选定一个起始点src,并将已经连通的顶点和尚未被连通的顶点划分到两个集合中去,分别记为S和U,每一次筛选,都会选出从si->ui的边中权值最小的那个,由于对已经连通和尚未连通的顶点进行了划分,因此选边建立连接的过程中不需要并查集来辅助就能够避免成环。图4.3为Prim算法的选边过程,红色加粗的实线为被选择的边。

图4.2 Prim算法的选边过程

代码4.3:Prim算法的实现

// Prim算法获取最小生成树
W Prim(const V& src, Self& minTree)
{
	// 初始化minTree中的每个成员
	size_t n = _vertex.size();
	minTree._vertex = _vertex;
	minTree._valIndexMap = _valIndexMap;
	minTree._edges.resize(n, std::vector<W>(n, MAX_W));

	// 起始节点对应下标
	size_t srci = GetIndex(src);

	// visited记录每个顶点是否已经被连通了起来
	std::vector<bool> visited(n, false);
	visited[srci] = true;   // 源顶点自身连通

	// 用于选取最短边的小根堆
	std::priority_queue<Edge, std::vector<Edge>, std::greater<Edge>> minHeap;

	// 将以srci为起点的边添加到小根堆中去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if (_edges[srci][i] != MAX_W)
		{
			// Edge edge(srci, i, _edges[srci][i]);
			// minHeap.push(edge);
			minHeap.emplace(srci, i, _edges[srci][i]);
		}
	}

	size_t count = 0;    // 选边计数器
	W totalW = W();      // 权值之和

	std::cout << "Prim开始选边:" << std::endl;
	// 开始依次选边
	while (!minHeap.empty())
	{
		// 取当前边的起点为u,终点为v,权重为w
		size_t u = minHeap.top()._srci;
		size_t v = minHeap.top()._dsti;
		W w = minHeap.top()._w;

		minHeap.pop();

		// 检查建立u->v的连接后,是否会构成环
		if (visited[v] == false)  // 不会构成环
		{
			std::cout << "[" << _vertex[u] << "->" << _vertex[v] << "]:" << w << std::endl;

			// 在minTree中建立u->v的连接
			minTree._AddEdge(u, v, w);

			// 记顶点v被选取,选边计数器+1,权值累加
			visited[v] = true;
			++count;
			totalW += w;

			// 将以v为起点的边添加到小根堆minHeap中去
			for (size_t k = 0; k < n; ++k)
			{
				if (visited[k] == false && _edges[v][k] != MAX_W)
				{
					// Edge edge(v, k, _edges[v][k]);
					// minHeap.push(edge);
					minHeap.emplace(v, k, _edges[v][k]);
				}
			}
		}
		else
		{
			std::cout << "构成环  " << "[" << _vertex[u] << "->" << _vertex[v] << "]:" << w << std::endl;
		}
	}

	if (count + 1 == n) {
		return totalW;
	}
	else {
		return MAX_W;
	}
}

五. 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就是计算从任意顶点vi到vj所经过的路径,权值和最小的那条路径。

5.1 Dijkstra算法

Dijkstra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用于求单源最短路径,即:给定一个起点,计算以这个顶点为起点,图中其余任意顶点为终点的路径中,权值之和最小的那一条路径。注意,Dijkstra算法要求不能带有负权值。

Dijkstra算法的核心思想是贪心算法,其大致的流程为:将一个有向图G中的顶点分为S和Q两组,其中S为已经确定了最短路径的顶点,Q为尚未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最初先将处源顶点srci以外所有顶点都加入Q,源顶点srci加入S。每次从Q中找出一个源顶点到该顶点最小的顶点u,将其从Q中移出放入到S中,对与u相邻的顶点v进行松弛操作。所谓松弛操作,就是比较srci->u + s->v的和是否比原来srci->v的路径和小,如果是,那么就更新srci->v的最短路径,反复进行松弛操作,直到Q集合中没有顶点。图5.1为Dijkstra算法松弛迭代的过程,黑色填充的顶点为已经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灰色填充为本轮遍历的源顶点。

图5.1 Dijkstra算法的松弛迭代过程

代码5.1为Dijkstra算法的具体实现,该函数接收三个参数,分别为起始点、最小路径dist(输出型参数)、每个顶点的父亲顶点pPath(输出型参数),这里使用pPath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存储全部的路径,达到节省空间,降低算法编码难度的目的。为了观察结果,实现了PrintPath函数,用于打印顶点src到任意顶点的最短路径。

代码5.1:Dijkstra算法的实现

// Dijkstra求最小生成树
// dist为路径和,pPath为每个顶点前导顶点的下标
void Dijkstra(const V& src, std::vector<W>& dist, std::vector<size_t>& pPath)
{
	// 初始化dist和pPath数组
	size_t n = _vertex.size();
	dist.resize(n, MAX_W);
	pPath.resize(n, -1);

	size_t srci = GetIndex(src);  // 起始顶点的下标
	dist[srci] = 0;
	pPath[srci] = srci;

	// visited数组记录每个顶点是否已经可以确定最短路径
	std::vector<bool> visited(n, false);
	// visited[srci] = true;

	// 开始选边迭代
	for (size_t k = 0; k < n; ++k)
	{
		// 挑选出尚未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中,离srci最近的顶点,记下标为u
		size_t u = -1;
		W minDist = MAX_W;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if (visited[i] == false && dist[i] < minDist)
			{
				u = i;
				minDist = dist[i];
			}
		}

		// 将u添加到已经确定最小路径和的集合中去
		visited[u] = true;

		// 检查u->v + dist[u]是否比原来的dist[v]小
		// 如果小,那么更新dist[v]的值
		for (size_t v = 0; v < n; ++v)
		{
			if (visited[v] == false && _edges[u][v] != MAX_W &&
				dist[u] + _edges[u][v] < dist[v])
			{
				dist[v] = dist[u] + _edges[u][v];
				pPath[v] = u;
			}
		}
	}
}

// 路径打印函数
void PrintPath(const V& src, const std::vector<W>& dist, const std::vector<size_t>& pPath)
{
	size_t srci = GetIndex(src);

	size_t n = pPath.size();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std::vector<int> path;

		size_t parent = i;
		while (pPath[parent] != parent)
		{
			path.push_back(parent);
			parent = pPath[parent];
		}
		path.push_back(srci);
		std::reverse(path.begin(), path.end());

		for (const auto x : path)
		{
			std::cout << _vertex[x] << "->";
		}
		std::cout << "权重:" << dist[i] << std::endl;
	}
}

5.2 Bellman-Ford算法

Dijkstra算法不能解决带有负权的图的问题,为此,Bellman-Ford算法(贝尔曼-福特算法)被提了出来,这种算法可以解决带有负权的图的最小路径问题,这种算法也是用于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即:给定一个起始点src,获取从src到每一个顶点的最短路径。

Bellman-Ford算法实际上是一种暴力求解的算法,对于有N个顶点的图,要暴力搜索顶点vi和顶点vj,迭代更新最短路径。Bellman-For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3),而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因此对于不带有负权的图,应当使用Dijkstra求最短路径而非使用Bellman-Ford算法。

图5.2 Bellman-Ford算法的松弛迭代过程

但是,Bellman-Ford算法无法解决负权回路,所谓负权回路,就是图结构中的某个环,其所有边的权值累加起来小于0,就是负权回路。如图5.3所示的图,a->b->d->a就是一个负权回路,a->b->d->a的权值加起来为-2,这样就存在一种诡异的现象,即每一次从a出发再回到a,路径权值之和都会变小,这样理论上a->a的路径可以无限小,对于存在负权回路的图,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解决其最小路径问题

图5.3 负权回路

代码5.2:Bellman-Ford算法的实现

// BellmanFord 算法获取单源最短路径
bool BellmanFord(const V& src, std::vector<W>& dist, std::vector<size_t>& pPath)
{
	// 初始化输出型参数
	size_t n = _vertex.size();
	dist.resize(n, MAX_W);
	pPath.resize(n, -1);

	size_t srci = GetIndex(src);    // 源顶点对应的下标
	dist[srci] = 0;       // srci->srci距离为0
	pPath[srci] = srci;   // 原顶点的前导节点记为其自身

	for (size_t k = 0; k < n; ++k)
	{
		// 遍历节点i和节点j,更新迭代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for (size_t j = 0; j < n; ++j)
			{
				if (dist[i] != MAX_W && _edges[i][j] != MAX_W &&
					dist[i] + _edges[i][j] < dist[j])
				{
					dist[j] = dist[i] + _edges[i][j];
					pPath[j] = i;
				}
			}
		}
	}

	// 检查是否有负权回路,如果有返回false,否则返回true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for (size_t j = 0; j < n; ++j)
		{
			if (_edges[i][j] != MAX_W && dist[i] + _edges[i][j] < dist[j])
			{
				return false;
			}
		}
	}

	return true;
}

5.3 Floyd-Warshall算法

Floyd-Warshall算法(弗洛伊德算法),是用于计算多源最短路径的算法,其基本原理为三维动态规划算法:

D_{ijk}为,从顶点i到定点j,仅以 {1,2,...,k}顶点为中间顶点的情况下的最短路径和。

  1. 若i->j的最短路径经过k,那么D_{i,j,k} = D_{i,j,k-1}+D_{k,j,k-1}
  2. 如i->j的最短路径不经过k,那么D_{i,j,k}=D_{i,j,k-1}

状态转移方程为:D_{i,j,k}=min(D_{i,j,k-1}+D_{k,j,k-1}, D_{i,j,k-1})

Floyd-Warshall算法的本质是三维动态规划算法,D[i][j][k]表示的是从顶点i到顶点j,在只经过0~k个中间顶点的情况下的最短路径。通过优化将最后一维k优化掉,这是只需要二维数组D[i][j]就可以计算出多源最短路径,Floyd-Warshall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3),空间复杂度为O(N^2),且Floyd-Warshall算法可以解决带有负权的图的问题

代码5.3:Floyd-Warshall算法的实现

// FloydWarshall算法计算多源最短路径
void FloydWarshall(std::vector<std::vector<W>>& vvDist, std::vector<std::vector<size_t>>& vvPath)
{
	// 初始化记录路径和的数组和记录前导节点的数组
	size_t n = _vertex.size();
	vvDist.resize(n, std::vector<W>(n, MAX_W));
	vvPath.resize(n, std::vector<size_t>(n, -1));

	// 将图中直接相连的边添加到vvDist和vvPath中去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for (size_t j = 0; j < n; ++j)
		{
			if (_edges[i][j] != MAX_W)
			{
				vvDist[i][j] = _edges[i][j];
				vvPath[i][j] = i;
			}

			if (i == j)
			{
				vvDist[i][j] = 0;
				vvPath[i][j] = i;
			}
		}
	}

	// 三维数组动态规划查找多源最短路径
	for (size_t k = 0; k < n; ++k)
	{
		bool change = false;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for (size_t j = 0; j < n; ++j)
			{
				if (vvDist[i][k] != MAX_W && vvDist[k][j] != MAX_W &&
					vvDist[i][k] + vvDist[k][j] < vvDist[i][j])
				{
					change = true;
					vvDist[i][j] = vvDist[i][k] + vvDist[k][j];
					vvPath[i][j] = vvPath[k][j];
				}
			}
		}

		if (change == false)
		{
			break;
		}
	}
}

六. 总结

  • 图是一种存储顶点和边的数据结构,记为G={V,E},图还可以细分为带权图和无权图、有向图和无向图。
  • 图的存储结构有邻接表和邻接矩阵两种格式,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但对于稠密图,一般使用邻接矩阵。
  • 最小生成树是在无向连通图中,能够将每个顶点连接起来的、边权值和最小的子树,通过Kruskal算法和Prim算法可以获取最小生成树,这两种算法的策略都是局部贪心。
  • Dijkstra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可以计算单源最短路径问题,Dijkstra算法无法计算带负权的图的最小路径,Bellman-Ford算法可以解决负权问题,但是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Bellman-For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3)。
  • Floyd-Warshall算法用于计算多源最短路径问题,这种算法的思想是动态规划,可以解决负权问题,时间复杂度为O(N^3)。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a/197802.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们进行投诉反馈qq邮箱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二十章总结

线程简介 Windows操作系统是多任务操作系统&#xff0c;它以进程为单位。一个进程是一个包含有自身地址的程序&#xff0c;每个独立执行的程序都称为进程。也就是说每个正在执行的程序都是一个进程。系统可以分配给每一个进程有一段有限的使用CPU的时间&#xff08;也可以称为C…

使用NVM管理多个Nodejs版同时本支持vue2、vue3

1.安装nvm,下载地址&#xff1a; https://github.com/coreybutler/nvm-windows/releases/tag/1.1.12 2.nvm常用命令 Usage:nvm arch : Show if node is running in 32 or 64 bit mode.nvm current : Display active version.nvm debug …

python基础练习题库实验6

文章目录 题目1代码实验结果题目2代码实验结果题目3代码实验结果题目4代码实验结果题目总结题目1 根据以下规范编写一个函数: 函数名称:triple输入参数:1个输入参数数据类型字符串返回值:函数返回1个字符串值。该字符串由每个字符重复3次的句子构成。例如,如果句子是Uni,…

vue中:计算属性computed

1. 在computed中定义计算属性方法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计算返回一个要显示的新数据 2. 在页面中使用{{计算属性名}}来显示返回的数据 3. computed: 内部有缓存, 多处读取只计算一次 4. 计算属性默认相当于只有getter来根据已有数据计算返回一个新数据值, 也可以指定setter来监…

对象的内部结构

在HotSpot 虚拟机里&#xff0c;对象在堆内存中的存储布局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xff1a;对象头&#xff08; Header &#xff09;、实例数据&#xff08;Instance Data &#xff09;和对齐填充&#xff08; Padding &#xff09;。 对象头 Mark Word&#xff08;标记字段&a…

初识《树》

目录 前言&#xff1a; 树的概念及结构&#xff1a; 1.概念 2.结构 3.树的相关概念 4.树的表示 5.树的实际应用 二叉树的概念及结构&#xff1a; 1.概念 2.特殊二叉树 ​编辑 3.二叉树的性质 对于满二叉树 对于完全二叉树&#xff1a; 4.二叉树的存储结构 堆 …

【安卓】安卓xTS之Media模块 学习笔记(1) xTS介绍

1.背景 Media的安卓xTS相关测试和功能修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 在此整理总结下xTS工作总结&#xff0c;留待后续查阅整理。 2. xTS介绍 - 什么是xTS 谷歌的xTS是对谷歌发布的CTS/GTS/VTS/STS/BTS/CTS-on-GSI等一系列测试的统称。 因为安卓系统比较庞大&#xff0c;模块多…

Python语言学习笔记之二(基础语法)

本课程对于有其它语言基础的开发人员可以参考和学习&#xff0c;同时也是记录下来&#xff0c;为个人学习使用&#xff0c;文档中有此不当之处&#xff0c;请谅解。 Python几种字符串的表示&#xff1a; 在Python中&#xff0c;字符串是一种基本的数据类型&#xff0c;可以使…

搭建你自己的网盘-个人云存储的终极解决方案-nextcloud (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xff0c;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云存储来保存和共享我们的个人和工作文件。而自己搭建网盘不仅可以提供更大的存储空间和更高的隐私保护&#xff0c;还可以让我们完全掌控我们的数据。 在之前我分享过一个文件共享站-Pingvin Share 。 但是今天我将带来一个文件…

深入剖析预约上门服务系统源码:构建高效服务的代码之旅

在本文中&#xff0c;我们将深入研究预约上门服务系统的源码&#xff0c;透过代码的层层剖析&#xff0c;揭示系统背后的技术奥秘。我们将关注系统的核心功能&#xff0c;并通过代码示例演示其实现过程&#xff0c;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度技术解读的体验。 1. 技术栈选择&#xf…

JSP forEach标签varStatus使用讲解(了解即可 基本用不到)

上文 JSP迭代标签之 forEach循环标签 基本使用讲解 我们讲了一下forEach标签 大多数时候会用的语法 但是varStatus 没有讲到 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 做个了解就好了 如果你不感兴趣都可以不看 因为感觉开发中基本是用不到的 但是 官方有提供 我还是说一下 当前遍历的基本信息 包括…

高校学生宿舍公寓报修维修生活管理系统 微信小程序b2529

本课题要求实现一套基于微信小程序宿舍生活管理系统&#xff0c;系统主要包括&#xff08;管理员&#xff0c;学生、维修员和卫检员&#xff09;四个模块等功能。 使用基于微信小程序宿舍生活管理系统相对传统宿舍生活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方式具备很多优点&#xff1a;首先可以大幅…

webpack 使用打包报错 ERROR in node_modules\@types\node\ts4.8\assert.d.ts

报错如下&#xff1a; 解决方式&#xff0c;先查看自己的 node 版本 node -v然后再安装 types/node 对应版本&#xff0c;比如我的如下 npm i types/node14.10.0 -D然后再次打包&#xff0c;就没有报错了

【Python】plt库详解和示例

plt 是 Python 中 Matplotlib 库的一个常用别名&#xff0c;它表示 pyplot&#xff0c;这是一个用于创建图形和图形的可视化表示的工具。下面是一些 plt 函数的详解和示例&#xff0c;以帮助大家理解和使用。 目录 plt.subplots&#xff08;&#xff09;plt.savefig&#xff0…

SSM框架(三):SpringMVC

文章目录 一、SpringMVC简介1.1 概述1.2 入门案例1.3 bean的加载控制1.4 PostMan插件 二、请求【页面向后台发送数据】2.1 请求映射路径2.2 请求方式2.3 解决中文乱码2.4 请求参数2.4.1 五种常见参数种类2.4.2 JSON数据2.4.3 RequestParam与RequestBody的区别2.4.4 日期类型 三…

P9242 [蓝桥杯 2023 省 B] 接龙数列(dp+最长接龙序列+分类)

1. 计算0~9为结尾的最长子串长度 2. 对于每个数字&#xff0c;比较其开头可连接子串长度1 与 原来以其末位为末尾的子串长度 3. 更新以其末位为末尾的子串长度 #include<iostream> #include<string.h>using namespace std;// 相当于记录…

python爬虫进阶教程之如何正确的使用cookie

文章目录 前言一、获取cookie二、程序实现三、动态获取cookie四、其他关于Python爬虫技术储备一、Python所有方向的学习路线二、Python基础学习视频三、精品Python学习书籍四、Python工具包项目源码合集①Python工具包②Python实战案例③Python小游戏源码五、面试资料六、Pytho…

linux安装终端连接工具Tabby

参考&#xff1a;https://zhuanlan.zhihu.com/p/645787655

Day45:300.最长递增子序列、674. 最长连续递增序列、718. 最长重复子数组

文章目录 300.最长递增子序列思路代码实现 674. 最长连续递增序列思路代码实现 718. 最长重复子数组思路代码实现 300.最长递增子序列 题目链接 思路 单个字符都是一个长为1的子序列&#xff0c;直接初始化dp为1。先固定一个元素位置i&#xff0c;判断0-i范围内到i的最长子序…

继电保护-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MATLAB仿真模型

微❤关注“电气仔推送”获得资料&#xff08;专享优惠&#xff09; 原理概述 差动保护是在两端设置的保护&#xff0c;通过比较两端测回来的电气量&#xff0c;进而看是否需要动作&#xff0c;纵联差动保护是变压器主保护。 纵联差动保护基本原则 双绕组变压器实现纵联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