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强度的概念可以解释为某一时间特定区域内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干扰程度[1],其不仅反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本身的自然属性,也体现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揭示在人类社会系统干扰下土地资源自然综合体自然平衡的保持状态[2]。
在实际状态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均混合存在于同一样本区域内,各自占据不同的面积比例,并对区域内土地利用强度按其自身的权重做出贡献。因此土地利用强度表达式为[3]:
ILUI是土地利用强度;A为样本区域内土地利用总面积;Ai表示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m是样本区内包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Ci表示样本区域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强度赋值,100是将系数放大100倍。
根据研究区的特征及前人研究成果与经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强度赋值具有差异性。论文[1]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等级强度划分为:I级为水域,Ⅱ级为湿地,Ⅲ级为林地,V级为水田,V级为旱田,VI级为未利用地,Ⅶ级为建设用地,其土地利用强度分级指数由大到小分别为1-7。论文[2]将未利用地(生态用地)难以承载社会经济活动,赋值为1;林地、草地(生态用地)具备固碳功能,人类只能有限制地开发,赋值为2;水运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运输方式,水域(生态用地)开发强度相对较高,赋值为3;耕地兼具社会经济与自然双重属性,同时承担城市系统中的碳源、碳汇功能,赋值为4;建设用地承载了人类大量社会经济活动,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用地类型,赋值为5。也有人研究将人为干扰和投入产出较少的未利用地被赋值为0,具有强烈人为干扰和投入产出的城市建设用地被赋值为10,农村居民点赋值为8,耕地赋值为7,实现了土地利用程度更加准确的评估[4]。
[1] 路中,雷国平,郭一洋,等.不同空间尺度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21, 41(5):13.
[2] 冯新惠,李艳,余迩,等.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强度时空格局及协调发展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3):208-218.
[3] The Trade-Offs/Synergies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Linked to Land-Use Change in the Capital Region of China.
[4] 陈万旭,曾杰.中国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系统服务强度脱钩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1):12.